OKR周报的核心是什么?

 博客专栏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10-07 15:21

欢迎来到OKR新动能,“每天学一点OKR”,陪伴你一起学习如何落地OKR,OKR落地,就找OKR新动能。

最近,我去一家国有企业导入OKR,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,很多传统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,也呈现出市场化竞争,可替代品层出不穷,内部很多员工,更愿意选择自主性强,更感兴趣的工作,不再接受传统的体制束缚。外部的新技术,新环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。

在这样的环境下,传统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内部的人才流失,机制调整带来的冲击,外部持续的竞争,原有的优势正在弱化。

OKR工具成为很多国有企业转型的利器,也是面对当下环境的求生工具,在OKR实施中,国有企业会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不适的状态,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:

1,主观上不愿意自我改变去适应环境,客观上期待外部环境改变来适应自己;

2,主观上认为很多假设条件,不可更改,不可调整,自我设限和路径依赖;

3,层级感和等级制极强,默认为机械型组织和控制型管理。

以上三点严重制约着OKR的有效落实和实施质量,其中在OKR效率体系中,这种冲击感最为突出,OKR的小循环中包括:OKR周一例会,OKR周五总结会,基于OKR的周报。在OKR周报这个环节上,我曾经重点强调两点:

第一,关于上级给下级写周报,具体体现对下级的尊重和高效的对齐与共识;

第二,关于OKR周报的形式,极简的要求更体现出效率和效能。

这两点引发国有企业员工的质疑,从实施难度到可行性,主观上大家认可OKR,客观上大家无力与组织环境抗争,这也引发我的深度思考,OKR工具是理念与实战的融合,机制层面的冲击感远远大于具体行为的差异。

OKR周一的例会是再次共识的机会,OKR周五的总结会是成员间彼此认可的过程,OKR的周报是一次轻量级的复盘,不同的组织文化,带来不同的组织结构,导致不同集体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