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R陈凯:OKR与KPI的应用场景不同

 人物专栏     |      2020-09-24 09:37

行业分化
OKR作为一套工作方法,早期应用于高科技企业,互联网企业较多,原因很简单,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,一日千里,摩尔定律,香农定律。这类企业处于技术快速迭代和用户需求多极化叠加的状态下,需求带来的各类风口论,在资本的助推下,以各种形态登场,多轮厮杀后,留下的除了用户场景的不断改写,还有一地的鸡毛。那些胜者(剩者)无不是行业的老兵,多年的创业积淀,对人性对组织建设都具有极深的领悟。
这类企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,完成指数级的增长,通过多轮融资,以产品,流量,转化率的形式迅速形成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,在组织内部这一切的实现,都得益于使用了OKR工作法,其实在这类企业中,同样也会面临很多传统企业所经历的事务和状态,但是,组织建设的周期和市场竞争环境与资本的要求,都需要组织快速集结,高效透明,持续创新,高增长,这一切都要源于OKR工作法可以搭建起的组织工作场景。
OKR适用
OKR适用于那些弹性化的,数据驱动的,弱化强制管控,信息透明的组织。针对于基层员工而言,在使用OKR的时候,组织文化氛围很重要,在什么样的场景下,使用效果会更好吶?
OKR员工
1,员工相互之间比较坦诚相待;
2,员工对企业具有一定的忠诚度;
3,员工的基本利益诉求得到满足。
OKR管理者
针对管理者来说,在OKR场景下,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吶?
1,对业务整体的统筹规划能力;
2,也业务的深刻理解及过往知识经验的提炼能力;
3,高效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。
 
那些曾经使用KPI来考核的传统行业,重复性的,简单机械的,标准化的工作,是否适合采用OKR工作法,效果又会如何吶?答案是肯定的。
 
2017年在一次全国性的论坛上,结识了一位辽宁省沈阳市的某国有企业的老总,他对OKR落地24步法,非常感兴趣,交流中谈到国有企业改制已经很多年了,但是至今很多问题依旧困扰着企业发展,错失很多历史性机遇。
邀请我去企业调研授课,给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建议,我应邀给企业做了两天的内训课程,这家公司为典型的传统装备制造行业,历史悠久,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曾是标杆式企业,也曾为新中国的建设立过汗马功劳。参加培训的,以中层管理者为主,培训结束后,老总约我多停留两天,参观一下企业,我欣然接受了,作为在管理咨询行业中多年的从业者,参观调研任何一家企业,都是非常兴奋激动的,何况眼前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。
第一天的调研结束后,我感到非常吃惊,虽然是一家改制企业,但是内部员工藏龙卧虎,专业人才辈出,民间高手颇多,由于老总意识比较超前,企业内训开展的较丰富,前沿的管理工具模型,大家都有所了解,甚至在个别业务单元进行尝试。但是培训主要集中在高层和中层,基层员工培训较少,在内容上,应用型的知识和学以致用的方法论欠缺,造成很多管理者可以谈出很多理论和套路,但微观落地细节很少。
第二天的调研结束后,心中波澜起伏,我主动提出要求再停留几日,把事情搞清楚,给自己和企业一个答案,一周过后,对企业有了比较客观的诊断,虽然改制多年,组织文化建设滞后,内部裙带关系较多,人际关系复杂,站队伍,找靠山,抱大腿的事件司空见惯,内耗较大,个别分厂,出现多数员工KPI分值较高,但整体经济效益缺损状态。
组织变革
经过反复甄选和识别,多轮高管研讨会,给出组织变革第一阶段实施方案:
1,树立紧迫感;
2,组建变革领导小组,(老总任组长),设定变革愿景和战略;
3,搭建起一套透明的沟通机制,鼓励充分授权;
4,建立轮岗制和竞聘责任制,创造出更多的岗位角色,便于年轻员工的职业发展;
5,让变革意识融入文化,抛开传统的标准式的企业文化体系,塑造动态式文化。
   最后告诫组织变革是很痛的,走出舒适区是非常的难。9个月后的一天,我再次来到这家企业,此行的目的完全不同了,我这次来的计划是:在变革的基础上,启动OKR工作法。
 
小结
  OKR工作法在企业应用中是网状的,是一张工作的网络,将组织与员工,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参与,自我管理,团队意识贯穿,完整的融合在一起,这正是价值驱动型公司的核心
特征。